2022年新高考广东政治高考真题含解析1
高中 中等 2023-06-28 共 20题 202次下载 唐铭浩
一、 选择题:(共 16题)
1.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货币形式(包括贵金属、纸币等)逐步发生着演变。在网络课堂《神奇的货币》中,某老师在讲述货币形式演变历史之前,给出三张图片,同学们纷纷留言。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A .货币形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进步

B .虽然货币的形式不同,但都可以充当流通手段

C .电子货币的制作成本很低,便于任意发行

D .任何国家的货币发生贬值时,其汇率都可以保持稳定

生活与消费货币 中等 组卷次数: 201
2.

粤贸全球 是广东省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举办系列境外展会和经贸活动拓展国际市场。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变化, 2020 年推出线上展览平台和经贸对接会,通过补贴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网上洽谈,稳住订单; 2021 年推出 粤贸全国 ,以线下展会为主,线上同步发力,鼓励企业抱团参展,突出展示广东优势品牌。该工程有利于(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广东省经贸高质量发展

鼓励广东外贸企业从以出口为主转为以内销为主

利用行政手段帮扶广东中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促进广东企业营销方式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216
3.

地方消费券是指由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预算中安排发放的用于兑换商品(或服务)的有价支付凭证。 2022 年,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某地即将发放一批消费券。请你设计这批消费券,使其促消费助企业的效果最好。下列组合最优的是(

券面设计为一次消费满 100 元抵扣 20 元和满 200 元抵扣 40 元两种

券面设计为一次消费满 200 元抵扣 20 元和满 400 元抵扣 40 元两种

消费券主要用于价格每下降一个单位,销量增幅更大的商品

消费券主要用于价格每下降一个单位,销量增幅很小的商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生活与消费价格 中等 组卷次数: 114
4.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2.64 亿。预计 十四五 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 3 亿,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为此,我们应该(

降低行业标准,增加适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

拓展 银发经济 的新空间,适应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以市场调节为唯一手段,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增强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等 组卷次数: 191
5.

农民工是我国 稳就业 的重点群体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包括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的变化如图(农民工结构变化图):

据此,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本地农民工比重提高的原因是就业岗位从城市向乡村转移

省内流动农民工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跨省农民工回流引起

跨省农民工持续回流反映出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政策吸引农民工主动返乡就业创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生产劳动与经营企业与劳动者 中等 组卷次数: 289
6.

广东某村充分发挥 村(组)党组织 + 议事协商组织 + 村民小组 机制的作用,以村(组)党组织为核心,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等议事协商组织,联合本村各村民小组,共同参与该村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工作,并建立村规民约的积分管理和红黑榜机制。该村做法有利于(

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创新基层民主形式

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提升村级党组织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力

维护村规民约的内部属性,表明其不受外部约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参与 中等 组卷次数: 202
7.

2021 年,九三学社等四个民主党派的广东省委员会以及多位广东省政协委员,向省政协提出了有关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系列提案。对此,中共广东省委决定由省委书记牵头督办,近 30 个单位共同办理,使其中不少意见建议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这反映出(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人民政协围绕文明与和谐主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意见建议

统一战线组织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具有独特优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等 组卷次数: 103
8.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的改革被称为 摸着石头过河 ,但令人好奇的是:为何中国常常能摸对 石头 ?党和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是关键,其主要经验有(

通过直接选举,选出人大代表作出决策

通过专家咨询制度,确保国家决策的合理性

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把基层好经验上升为国家改革决策

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前 先行先试 ,取得经验再向全国推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参与 中等 组卷次数: 289
9.

2021 年,全国多地检察机关开展了一场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以 检察蓝 守护 革命红 。检察机关运用多种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并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作,让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 活起来 。这一行动有利于(

加强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社会监督

引领社会法治意识,更好传承红色基因

强化协同,实现对红色资源保护的齐抓共治

促进检察机关履行管理和保护红色资源的职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等 组卷次数: 120
10.

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往主要靠师徒间口传心授。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故宫博物院推动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院校开设非遗技艺课程,有的企业把非遗技艺的传承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一些非遗手艺人则利用自媒体平台普及相关非遗技艺知识。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发生变化,是因为(

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属于落后文化,遭到人们的抵制

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发生根本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中等 组卷次数: 257
11.

艾思奇被誉为 善用大众话语的人民哲学家 。他的《大众哲学》一书以大众话语为载体,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起来,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热切期望,启蒙了成千上万青年的革命理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见(

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先进文化只要走进大众,就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优秀的文化成果能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的反映,又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社会 中等 组卷次数: 137
12.

苦瓜味苦性寒,是一种消暑清热的食材。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这样评价苦瓜: 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 苦瓜这种 不传己苦与他物 的特点,使其得了 君子菜 的雅号。从材料可以看出(

事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

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掌握事物的特性是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百舸争流的思想 容易 组卷次数: 145
13.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长期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领悟到莲花之美与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的高雅情操有共通之处,创作出 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的千古名句。由此可见(

艺术作品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

艺术体验不能脱离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

艺术修养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把握思维的奥妙 容易 组卷次数: 103
14.

高一某班以 劳动教育 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发现当地存在一些将劳动教育窄化为 让孩子干农活 ”“ 动动手、流流汗 的误读,甚至出现 有劳动,无教育 的现象。同学们为此发出倡议:劳动教育,既要 流汗 更要 走心 。这一倡议提醒我们(

要铸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

要重视劳动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意义

劳动的终极价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

物质生产劳动是获得正确意识的唯一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的价值 容易 组卷次数: 141
15.

下图漫画 当你阻碍别人前进的同时,无疑切断了自己的后路 (作者:薛飞)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事物发展有曲折性,要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事物联系是多样的,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做事情要分清主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容易 组卷次数: 203
16.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百舸争流的思想 偏难 组卷次数: 162
二、 未分类:(共 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 “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1)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 老师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语录对辩论作出总结一一任何的科学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请从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的视角,谈谈面对偏见应如何正确地 走自己的路

生产劳动与经营 偏难 组卷次数: 238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 “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1)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 老师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语录对辩论作出总结一一任何的科学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请从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的视角,谈谈面对偏见应如何正确地 走自己的路

当代国际社会走近国际社会 偏难 组卷次数: 287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 “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1)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 老师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语录对辩论作出总结一一任何的科学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请从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的视角,谈谈面对偏见应如何正确地 走自己的路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中等 组卷次数: 288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 “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1)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 老师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语录对辩论作出总结一一任何的科学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请从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的视角,谈谈面对偏见应如何正确地 走自己的路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偏难 组卷次数: 270